2006年11月8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法苑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俞柏鸿的法制漫画人生
本报记者 汪嘉林 文/摄  

  金秋时节,《柏鸿新闻漫画选》由西泠印社出版社集结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捧。
  对于新闻漫画,身为浙江工人日报社副总编辑的俞柏鸿,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11月3日下午,和记者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俞柏鸿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觉得漫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既富含幽默又充满着智慧,可以说是艺术化的思想。而一幅漫画刊登在报纸上,其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的作用往往是千言万语所不及的。
  由于俞柏鸿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经常能见到、听到许多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事情,每当此时,他总会饱含热情地创作出一幅幅漫画来进行讽刺。“就拿这本《柏鸿新闻漫画选》中所收录的130幅漫画来说,我把这些画分为‘生活百味’、‘社会百象’、‘官场百态’3个部分,随意拿出一张画,就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不正常现象。”
  其中有幅名为“和谐”的漫画中,一个病人直直地躺在手术台上,两位医生被设计成了类似投币电动玩具的模样,只有不断向背上的开口处投钱,手术才能顺利进行。这幅漫画十分尖刻地讽刺了当时医生收受患者红包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普遍存在,也有力地回敬了“红包应被社会所认可”的这种谬论。
  俞柏鸿告诉记者,当时他刚听到这种论调时就觉得很不可思议,首先,收受红包本来就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怎么能被社会所认可呢?其次,他觉得医生收受红包不但不会改善医患关系,还会使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这张讽刺医患关系的漫画刊登之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俞柏鸿告诉记者,书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漫画是专为浙江法制报而创作的。俞柏鸿说,几年前他刚刚开始创作漫画时,是浙江法制报为他提供了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就在漫画选出版前,为了能让90高龄的当代漫画大师华君武老先生的题词更加准确,俞柏鸿先生特地拿着3期浙江法制报的《明镜周刊》赶往北京,华君武老先生在给予柏鸿先生的漫画以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对浙江法制报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厚重的报纸。
  在这些本报曾经刊发过的漫画中,记者对“门都关了”这幅漫画记忆犹新。一个被判缓刑的考生在高考时考出了好成绩,但在录取时,被很多学校拒之门外。漫画中的大学校门被一个大大的问号锁了起来。这幅漫画是俞柏鸿先生专为本报曾经刊发的报道《一个缓刑少年的高考》所创作。正如俞柏鸿先生在漫画中所表现的那样,无论法律还是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给予希望。
  俞柏鸿告诉记者,漫画创作已经成为了他日常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一张画,一年365天从不间断。“我还想出第二部、第三部漫画选集,但法制类新闻漫画肯定是我永远的主题。”俞柏鸿说。